新華網北京11網站優化月21日電(記者崔清新 楊維漢 鄒偉) 對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凍、餓、曬、烤、疲勞審訊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應當依法排除;死刑案件,認定對被告人使用死刑的事實證據不足的,不得判處死刑;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庭審中的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審判過程、裁判文書依法公開……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21日發出的《關於建立健全關鍵字廣告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引發廣泛關註。這份意見包含樹立科學司法理念、強化證據審查機制、強化案件審理機制、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制約機制等五個方面共27條,立足司法實踐,對證據審查等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要牢固樹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觀念,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守防止冤假錯案的底線,切實維護司法公正”搜尋行銷——最高法向各級人民法院印發的通知上,點明瞭這份意見的核心思想。
  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的刑事錯案屢遭曝光,引起社會高度關註。不論是前幾年廣為人知的“趙澎湖民宿作海案”、“佘祥林案”,還是今年以來備受關註的浙江張氏叔侄強姦案、河南李懷亮涉嫌故意殺人案、蕭山出租車搶劫殺人案等冤假錯案的糾正,在考驗人們對司法公正信任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司法機關提高公信力的勇氣與決心。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信用貸款院長張立勇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幾乎所有的冤假錯案背後,都有刑訊逼供、誘供等非法手段起著主要原因。”他認為,要切實改變對被告人供述的過分追求和高度依賴,堅決排除任何形式的非法證據,是防範冤假錯案的必然要求。
  意見細化了非法證據的範圍,強調“在規定的辦案場所外訊問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對訊問進行全程錄音錄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應當排除。”“現場遺留的可能與罪犯有關的指紋、血跡、精斑、毛髮等證據,未通過指紋鑒定、DNA鑒定等方式與被告人、被害人的相應樣本作同一認定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意見還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
  “對於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也許這會使一部分真正的作案人暫時逃脫法律懲罰,但若不這樣做,就必然會使一部分無辜的人被錯誤追究。兩害相權取其輕。”張立勇說。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趙秉志認為,在冤假錯案中,如果審判機關作出無罪判決,通常面臨來自受害方、偵查機關和公訴機關、上級部門以及社會公眾的壓力。但從法治發展的角度來看,外界力量的干涉不應成為審判機關作出違法裁判的理由。
  此外,意見也對維護被告人的辯護權作出了具體規定:要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庭審中的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對於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辯解理由、辯護意見和提交的證據材料,應噹噹庭或者在裁判文書中說明採納與否及理由。
  這也是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的重要體現。趙秉志說,律師就是要打破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無人監督或監督薄弱的“黑箱”環境,對偵查活動予以相應的監督和約束,同時也能保證無罪的證據及時為偵查部門所瞭解。
  2010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安全部聯合出台了《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被廣泛稱為“兩個證據規定”。這兩個規定對完善刑事證據制度、確保辦案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其中的主要內容在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被吸收為法律規定。
  2013年8月,中央政法委出台首個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要求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在職責範圍內對辦案質量要終身負責,並建立健全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機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健全錯案防止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長呂廣倫說,這份意見是對“兩個證據規定”的深化發展和完善。“只有徹底糾正那些不符合法治精神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才能消除冤案再次發生的現實危險。”
(編輯:SN0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31jeyyb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