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經濟學家茅於軾近日發表文章認為:“交通堵塞,道路供不應求,是因為道路的使用是免費。這樣便宜的供給,大家都會儘量使用,隨便開車上路,道路焉能不堵。徹底解決道路擁堵的方法是用路收費。”
  一如往常,他的觀點一齣立馬招來罵聲一片,於是他發微博勸大家“看問題要全面,不要意氣用事,更不要隨便罵人。”不過,這回我倒是要奉勸茅老看問題要全面,不要犯幼稚病。
  用價格杠桿調節市場供需,這樣淺顯的經濟學道理大家都懂。比如,一段時間,大蒜的需求量大,但當大蒜不斷漲價時,人們便減少大蒜的消費,價格杠桿發生了作用,於是大蒜的價格就下來了。然而,市場上的供需平衡並非都是能用價格杠桿調節得了的。譬如,知名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按照茅老的邏輯,就是要拼命提高就醫價格,從而讓就醫的人減少。實際上現在有的醫院看病價格本來就很貴,那些為了輓救親人生命的家屬即使豁出全家積蓄甚至借錢還是要治病。這樣的價格調節勢必把優質的醫院變成了有錢人的醫院,醫院治病救人的功能也就喪失了。
  茅老關於解決交通擁堵可向所有開車者收路費的建議確實是個餿主意,其幼稚首先在於誇大市場的功能,混淆公共產品與普遍產品的差別,好像價格杠桿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就醫、上學、住房等公共產品與服務領域的問題,可以運用市場經濟思維來解決,但絕不能僅僅靠市場經濟手段來調節。道路供給不是個簡單的市場問題,涉及社會發展、民生福祉。到底是什麼導致交通擁堵?個中原因複雜多元,絕非收費、不收費這樣簡單,果真如此,擁堵這個世界難題也不會拖至今天仍未解決。如果誰有好的辦法能徹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或許會榮獲諾貝爾獎,也會得到世人的普遍贊譽,而絕不會招來痛罵。
  茅老的幼稚還在於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片面地認為道路的受益者就是開車者。“要致富,先修路”反映了一個地方對於道路基礎設施的期盼。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得修路。人們對道路的需求是出行的需求,更是發展的渴求。修路並不一定是鼓勵開車,修路造福的不僅是有車族,而是道路所連接、所輻射區域的大多數人。對於一個地方來說,道路提升的是整個區域的價值。正因為如此,路費僅由開車者分擔看似公平實則是不合理的。
  從茅老以往的一貫觀點看,他是位純粹的市場經濟論者。按理說他應該把政府也視為“經濟人”,問題是茅老的“用路收費論”似乎把政府或者收路費的企業視為一個純潔的“公共人”而非有著私利的“經濟人”。這未免有些幼稚或純潔。用路收費這樣的主意其實用不著茅老這樣的“大家”來提出,聰明的政府和企業早就想到並用上這招了。一些高速公路收費還貸期到了還要無限期延長,一些道路收費貴得離譜,一些道路收費企業福利待遇好得驚人。而且“修一條道路、落馬一批官員”的故事總是在上演,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河南交通廳原廳長曾錦城落馬以來,至今全國已有14名省級交通運輸廳廳長落馬,其中河南省4任廳長“前腐後繼”。如此政府“公共人”,怎叫開車族甘心付費呢。
  (作者為公務員)  (原標題:“用路收費解決擁堵”不可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31jeyyb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